核心提示:发生于2011年的网络事件将中国红十字会推向了社会舆论的中心,在铺天盖地的质疑声中,人们曾经怀疑: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组织?他们在做什么?5月31日到6月6日,由外交部、司法部、国家审计署、国家文物局等国家部委青年干部组成的“根在基层,青春担当”调研团,带着这些问题走进云南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
调研团与云南省红十字会一起深入偏远山区助学,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遗体与人体(器官)捐献事业,感受生命之脆弱、人性之光辉;探访假肢康复中心,近距离感受战争带给人们的巨大伤害;开展街头募捐,体味志愿者的辛酸与快乐……7天时间里,青年干部与红十字会“亲密接触”,体验人道工作者的工作状态,目睹这个历史悠久的人道组织的真实面貌,并用文字记录下了自己的所感所想。
为桂海小学的孩子搭建床铺
考察元谋县农村“社区为本”项目
参观云南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的救援队装备库
探访云南省红十字会假肢康复中心
赴新螺蛳湾商贸城发放爱心捐赠反馈表
既为群众服务又给政府加分
司法部 刘建东
7天的行程紧张而充实,让我第一次近距离观察了解了红会的工作模式,切身体会到红会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深刻感受了红会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对红会工作有了崭新理解,个人体会主要有三点。
“小”与“大”的关系
几天的活动中,“小”和“大”的矛盾无处不在,让我始终想为这对关系排个先后顺序。比如,红会募捐渠道有大有小,应该更注重找大企业、大单位、大老板,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到相对较小的个体上?
云南红会在螺狮湾开展的助学募捐活动就是典型的“小”。志愿者们通过几天的艰苦工作,逐一走访商场内近6万家商户,募捐20万元。从总额上看,这并不算多,可能连某个大企业一次性捐款的十分之一都达不到,但投入的人力精力却很多。如果单纯从经济学角度看,让人不禁会想:这样是否划算?
从红会的援助项目上,也有“大”有“小”。例如,云南红会既有在村里捐助的水窖、水塘和资助学习用品等小型公益项目,项目投入资金从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也有一次投入数百万元援建小学、医院等大型援建项目。
如何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我的想法是,以小为主,力所能及,大小兼顾。红会的定位是政府在人道领域的助手,既要做好救助、救护、救灾工作,更要通过这些工作彰显政府对群众的关心、关怀、关注。简单地说,既要为群众服务,又要给政府加分。从这个角度看,从小处做起更加有效。
比如,云南省红十字会在6万家商户中开展募捐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逐一开展回访感谢。虽然募款金额不多,但让大家切身体会到了红十字会真诚的工作态度,社会效果远好于去某家大企业进行募款。
再比如,在贫困山村援建水窖,虽然只有十几万元的投入,但解决了全村2000余人的饮水问题。这种变化带来的心理投射是非常直接的,老百姓得到的实惠是非常具体的,效果真实而充分,投入产出比很高。
当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大也要做,所谓积小爱为大爱,累小胜为大胜,大小兼顾,务求实效。
“救”和“助”的关系
红会既有日常性质的工作,如组织防艾宣传,开展募捐,完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开展微公益项目,建设老年公寓等,也有灾害救援等紧急任务。如何使各方面平衡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红会作用,是需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调研发现,云南红会既有一支高水平的灾害救援队伍,多次参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救援实战,装备精良,经验丰富,战斗力强;又有一支饱含热情、恪尽职守、勤勉工作的以扶危助困为己任的日常工作队伍。除此之外,红会在专职工作人员的基础上,组织发展了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这几支力量之间既有侧重,又有合作,在灾害发生后需要救灾时,会集中精锐力量优先组织救灾。平时工作中,在做好备灾准备的基础上,大家还能参与到其他援助性工作中。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杨海龙同志,既是备灾救灾中心的骨干,又是志愿服务队队长,有灾时能上前线,无灾时带领志愿者开展微公益等活动,典型的一专多能。在他身上,集中反映了红会工作的“救”和“助”、“缓”和“急”的关系,即:注重日常,准备充分,关键时候,能战能胜,力量整合,形成合力。
“做”和“说”的关系
近年来,红会因为受到某些负面事件的影响,社会公信力受到质疑。客观地讲,过去我们对红会工作并不了解,有的甚至存在认识盲区和误区,也容易被舆论影响。
此次调研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红会系统的领导和同志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敬意,用高度的责任感和爱心,克服了许多困难,一点一滴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使命,做了许多老百姓受益、党和政府叫好的事情。
但是总体来看,正面宣传仍然不够,很多事做了不说,群众认知度不够,公信度远未达到应有高度。特别是新媒体和自媒体时代,建议研究更多行之有效的宣传手段和方法,让群众知道、信任,从而支持、参与红会工作。
改变了对红十字会的偏见
国家审计署 鹿华岩
5月31日至6月6日,我与外交部、司法部、国家审计署、国家文物局9名青年前往云南,参加云南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调研团。来自一线的所见、所闻,深深感染着我,带给我内心深处极大震动。
滇苗助学 为山区孩子送床铺
5月31日,调研团驱车7个多小时赶到镇沅县,次日随云南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志愿服务队赴古城镇桂海小学开展助学活动,捐赠床、寝具、书包、文具等。该校创办于1926年,有3个教学班、40名学生。以前,孩子们全部睡在地上,没有床铺,少数学生家里直到现在都没解决温饱问题。
当天中午,我们在学校吃午饭,发现这里连正规食堂都没有,只有一间厨房。学生们打完饭菜后,直接找一处荫凉席地而坐,卫生状况令人堪忧。看到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如此艰苦,调研团全体成员决定,选择9名家庭特别贫困的孩子结成帮扶对子。
发放捐赠反馈表 用行动“正名”
6月3日下午,调研团参与云南省红十字备灾救灾中心爱心捐赠反馈表发放活动,地点选在昆明新螺蛳湾商贸城。此前,备灾救灾中心在新螺狮湾商贸城开展募捐,并将募得资金用于“滇苗助学”活动。
发放捐赠反馈表的过程中,我们遭遇了很多冷遇和白眼,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开展爱心捐赠活动的难处,也感受到大家对红十字会工作的不理解。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我想我一定会尊重并支持红十字会工作,因为我也是一名红十字志愿者。
探访康复中心 体验备灾工作
为了解备灾救灾工作的流程和机制,我们实地参观了云南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的救援队装备库、救灾物资库,见识了省红会用于备灾救灾的整套装备,包括救灾工具、帐篷、制水设备、运水设备、蓄水设备、移动卫生间、叉车、运输车辆等,以及救灾物资库存放的各种救灾物资。感觉这里的救灾物质应有尽有,非常齐全。
在红十字会假肢康复中心,我们见到了因误踩战争遗留的地雷而失去下肢的村民。虽然战争已经过去,但是边境地区仍然埋有地雷,每年都有人因不幸踩中地雷而失去下肢。假肢康复中心是为救助这些因战争失去下肢的人们设立的机构,同时也会帮助失去下肢且生活贫困的弱势群体,通过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帮助他们重新站立起来,重新获得面对生活的勇气。
从怀疑到支持
一周的调研实践,很多事情让我印象深刻,对很多事情有了更深的体会:一是改变了我对红十字会的印象,二是体会到了生命的重要性和脆弱性。
受“网络事件“影响,此前我对中国红十字会有很多偏见,不愿意参与红十字会组织的公益活动,更不愿意向红十字会捐款。此次调研活动扭转了我对红十字会的印象。他们的确在默默付出、奉献,不言苦,不言累,默默忍受着别人的不理解甚至误解,一如既往地用实际行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我想如果还有机会,我会再次参与到红十字会活动中去,帮助生活困难的人,也希望更多社会人士能够参与其中。
我们还参观了假肢康复中心,中华骨髓库云南分库,探访了生活困难的贫困家庭。这些所见所闻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虽然以前在新闻报道里看到过很多类似情况,但是只有亲身体验到才能从内心深处触动灵魂。此次调研活动让我学到了很多,可谓一场心灵的启迪之旅。
红会在帮扶弱势群体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国家文物局 叶思茂
5月31日至6月5日,我参加“根在基层,青春担当”2015年中央国家机关青年干部调研实践活动云南省红十字会备灾救灾中心调研团,与司法部、外交部、审计署等部门的同志一起,赴云南省镇沅县、昆明市、武定县、元谋县等地,较为全面地了解了红十字会相关工作和基层红会工作情况,获益匪浅。
中国红十字会是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基本法律依据是《日内瓦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相对应的国际组织为红十字国际委员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中国红十字会成立已有110余年,其核心业务是“三救三献”:应急救援、应急救护、人道救助、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人体器官捐献。
调研首站,我们前往普洱市镇沅县古城镇群山之中的桂海小学,为孩子们送去新床单、被褥、枕头以及文具。调研团还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与当地教师座谈,和9名贫困生结成帮扶对子,并在离滇前捐款2000元用于建设图书角。
我们还前往云南省红十字会假肢康复中心,探访因误踩战争遗留地雷导致伤残的农民。云南省红十字会在省政府支持下,与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合作,建设红十字假肢康复中心,主要目的是为云南边境地区因地雷炸伤致残的截肢患者免费安装假肢,提供康复服务。近两年,假肢康复中心的服务范围逐渐扩展至云南省其他地区的贫困截肢患者。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经为数千位截肢患者安装了假肢,并长期跟踪回访,为他们维修、更换假肢,使他们能和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元谋县、武定县,我们见识了红十字会的“社区为本”项目。当地持续多年遭遇旱灾,部分村庄受灾严重,2010年,云南省红十字会与香港红十字会合作开展“社区为本”项目,向三个干旱村庄各捐款15万元。三个村子分别选择了不同项目:土坝蓄水灌溉项目、分级重力流人畜饮用水项目、河道埋管过滤及引水项目,用较少资金高效、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干旱村庄的生活问题。红十字会开展的社区为本减灾项目,资金量不大,但贴近灾区需求,深受村民欢迎。
通过此次调研,我了解到全社会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群:偏远山区的留守儿童、灾区民众、血液病患者、截肢患者、需要护理的老人、干旱地区的村民等。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每一种问题都需要不同的对策,有的需要财物的直接帮助,有的需要志愿者耐心长期投入,有的要用到必要技术,有的需要建立良好工作机制。红十字会作为我国最大的人道组织,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并在很多领域做出了积极探索。
人道工作不是嘴上说说就行,红会工作者和志愿者不辞辛劳,忍受委屈,往往需要长途跋涉和长期出差,应对各种突发状况,有的需要专业的态度和技能,需要耐心的沟通,有时还会遭遇无端误解、谩骂乃至人身攻击。
参加此次调研团之前,受“网络事件”影响,我对红会工作并不了解,不仅不清楚其工作内容,对红会还抱有怀疑态度。经过这次活动,我对红会的看法有了本质性的改变。但社会上普遍受到网络舆论的误导,对红会误解极深,我们在新螺狮湾市场发放感谢信时即可明显地感觉到。
我们应该加大红十字会工作的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都来了解红十字会,支持红十字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