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de)传统节日中,每个节日都有着独特的(de)寓意和由来,这些都是我国优良的(de)传统文化,有着非常悠久的(de)历史,一直被人们所遵循,每逢到了节假日的(de)时候,人们都会举行相关的(de)仪式活动来庆祝,下面就(jiù)来看看清明节有哪些风俗习惯。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风俗
一、祭祖扫墓
清明节是我国的(de)传统四大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de)日子。扫墓俗称上坟,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按照当地的(de)风俗习惯,带上水果食品、纸钱等物品来到墓地,将供品摆放在墓地前面,将纸钱焚化,爲(wèi)坟墓添一些新土,然后再在墓前磕头祭拜,就(jiù)可以收拾供品打道回府了。
二、折柳赠别
杨柳是春天的(de)标志,在春风中摇曳的(de)杨柳,总能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朝气蓬勃的(de)感觉。自汉朝以来,人们就(jiù)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de)习俗,借此互祝平安,因“柳”与“留”谐音,所以也取恋恋不舍、尽情挽留之意。同时希望离别的(de)亲友,到了他乡也如离枝的(de)柳条,能够很快地生根发芽,随处存活,这些都寄托着对亲友的(de)美好祝福之情。
三、荡秋千
清明节荡秋千的(de)习俗由来已久,历史相对古老,最早叫做千秋,后来爲(wèi)了避免某些方(fāng)面的(de)忌讳,才改爲(wèi)秋千。最早的(de)秋千一般都是以树枝爲(wèi)架,然后再拴上彩带。后来逐渐发展爲(wèi)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做成的(de)秋千。荡秋千的(de)习俗传承至今,深受人们喜爱,不仅能锻炼身体,也可以借此锻炼自己的(de)勇气。
四、拔河(hé)
拔河(hé)的(de)运动起源于春秋后期,开始是在军队中盛行,当时叫“牵钩”、“钩强”,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爲(wèi)“拔河(hé)”。拔河(hé)就(jiù)是人数相等的(de)双方(fāng)对拉一根比较粗的(de)绳子,将对方(fāng)拉出河(hé)界,就(jiù)算获胜。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de)拔河(hé)比赛,后来就(jiù)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de)民间习俗了。
五、踏青
踏青也称作春游,古时也叫探春、寻春等等。清明时节,春回大地,阳光明媚,万物复苏,人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de)景象,正是郊游踏青的(de)大好时光。踏青的(de)习俗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就(jiù)已经形成,到了宋代,踏青之风最爲(wèi)盛行,一直相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