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四。
1、源于回鶻(gǔ)族,出自唐朝时期西域回鶻(gǔ)(回纥)国相爱邪勿的后代,屬(shǔ)于帝王赐改姓为氏。
据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唐时,回鶻(gǔ)国有相爱邪勿,赐以爱为姓,名弘顺。”隋、唐时期,西域有一个遊(yóu)牧民族叫回鶻(gǔ),相传乃匈奴民族的一个分支。唐朝时候,大唐帝国声威远播,许多地方人都纷纷归顺。
2、新莽时有农民起义领袖爱曾,似乎唐前已有爱姓。
3、出自他族。
古代其他民族以爱为名者,汉化(huà)后也有的以爱为氏;今满、蒙古等民族均有爱氏。
4、汉化(huà)改姓为氏
源于阿拉伯族,出自叙利亚西部操阿拉伯语的拂林人爱薛
源于蒙古族
源于满族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爱氏是一个源出少数民族的汉化(huà)姓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liè)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也名列(liè)一千(qiān)一百十八位,望族出西河郡、伊犁郡、辽东郡。
三、郡望堂号
郡望
西河郡:古代该郡所指不一。
伊犁:伊犁得名于著名的伊犁河,是一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历史悠久,文化(huà)发达,民族众多,自古就同新疆和内地息息相关,远在汉朝,伊犁就以"伊列(liè)"之名载入史籍《汉书》,伊犁之名是清朝正式确定的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屬(shǔ)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遊(yóu)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míng)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míng)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míng)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遊(yóu)两岸地);从明(míng)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辛酉~壬午(wǔ),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míng)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míng)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míng)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西河堂:以望立堂。
伊犁堂:以望立堂。 ()
辽东堂:以望立堂。